承德虽然离北京很近,但我是在20多年前去过一次,印象都淡漠了。前两年夏天有暇又赴承德一游。承德旅游当然首推避暑山庄,其次是外八庙。外八庙包括溥仁寺、普宁寺、普佑寺、安远庙、普乐寺、普陀宗乘之庙、须弥福寿之庙等七个现在可以看到的寺庙,另外,还有不开放的殊像寺,以及已经不存在溥善寺、广安寺、罗汉堂、广缘寺。
(资料图片)
现在承德将普乐寺、安远庙和磬锤山合成一个磬锤峰景区,通票50元。那天我们先去普乐寺和磬锤山,下午去了安远庙。安远庙位于普乐寺北边的山岗,开车可以到庙门口。
安远庙名声小,庙不大,南北宽146米,东西长255米,占地2.8公顷。是外八庙现在能游览的这几个庙里最小的之一。庙里很清静,我们在这里半个多小时,没有别的游人。
安远庙庙门向西,面对避暑山庄。88年的三批国保的牌子。94年随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一起成为世遗。
安远庙建于乾隆二十九年(1764年)。因主殿普度殿为方形,俗称“方亭子”;又因其是仿当年伊犁河北固尔扎庙的形制,又称伊犁庙。。 山门面阔三间,重檐歇山顶砖石门殿,下面辟有三个圆拱洞门。正中拱门上是乾隆御书“安远庙”匾额。
第一进院子没有什么建筑。一条甬道有百多米长,松径夹道,深远幽深。据说在清代这里是举行“跳步踏”等宗教活动的场所。
前面的红墙是两层城楼式的二门,三个门洞,台上建有汉式歇山顶门楼,壁窗上饰以白色藏式盲窗,东南北三面墙垣正中都各有一个同样的门。
进入二道山门是正院,前面正面中央有门殿。
殿内是一座青白石御制卧碑,碑通高约1.6米。下座长2.8米,高0.9米;碑身长约 1.6米,高1米余。碑上镌刻《安远庙瞻礼书事(有序)碑文》,记述建庙经过。碑的正面为满、汉文字,背面为蒙、藏文字,两侧各镌乾隆诗作一首。
看碑上所述,了解当年一段历史和乾隆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方策。当年伊犁阿睦尔撒纳的叛乱,当地的达什达瓦部落在伊型河的北岸的固尔扎喇嘛庙被叛匪烧毁,达什达瓦部落不愿受其统治,与其反抗,他们举家向内地迁移,穿过天山到巴里坤,后随清朝大军一起平复叛乱,英勇作战。并长途跋涉回到内地,乾隆赐其在承德一带居住,在这期间,达什达瓦部从出发时的6000多人锐减为2000多人。为安抚该部落,乾隆皇帝决定仿固尔扎喇嘛庙建安远庙,让达什达瓦部能有礼佛的地方,又表安定远方之意。
看来满族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,深刻理解少数民族心理,采取怀柔少数民族方略,加强中央统治确实有一套,很值得回味。
出门殿,正院是四方形,中间是安远庙的正殿——普渡殿,一个高大的方形建筑,通高27米。外观四层。
殿的大屋顶高达近九米,稍大於整个建筑立面的三分之一,据说比较罕见。其上为黑琉璃瓦覆顶,黑在五行中属水,因为固尔扎庙毁於火,安远庙黑瓦着顶,意在以水克火。正脊中部饰三个铃塔,正中大,两边小,间以八宝法器饰纹。
进大殿,里面看实际上一二两层是通的,正中供奉木雕的绿度母像,头戴金冠。就我看相当不小,有十几米高。殿内正中三间为空井,四周有32根金柱,四壁分别以白、绿、红色为主调画满了以《佛国源流》和神佛战胜“八可畏”为主要内容的壁画。一层画幅高三米,二层画幅高1.5米。画面有佛国净士的琼楼玉宇,有清代城市、村落风貌、寺塔、山水、人物、花鸟。很精美。但里面不让拍照,尤其这地方没有几个人,人家看的比较紧。
据说上面的两层也可以上去,二层供有三世佛和菩萨像,三层主尊是大威德金刚,殿内四壁满绘工笔重彩的壁画。但现在已经不让上去,这些精美的物件无法得见了。现在许多地方都是这种措施。可是我觉得这不是个法子,你不让人看的话,它们存在的意义就减半了。总有一个适中的方式吧。同时,这种方式不得不有懒政的嫌疑。国家化这多钱修起来,那都是百姓的血汗钱呀,凭什么不让百姓观赏、拍两照片?
院子里显得很空旷,看的四周有原来回廊的地基,实际上原来院里是有一圈嘛呢噶拉廊,由70间群房围成,正面中三间即为刚才那个放御碑的门殿,两侧东西两侧各为17间,南北两侧各为18间。这种以围房组成院落是藏传佛教寺庙中最常见的 “嘛呢噶拉廊”。嘛呢噶拉廓原意是指存放经卷的经文桶。存放经卷的木桶大多放在殿宇的四周,后来把它做为寺庙的围墙。但这里的嘛呢噶拉廊早已破坏。
沿路出来四望,远处西北边是外八庙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,沿山起伏壮观。
偏西南可以看见避暑山庄的城墙。
回望东南边是棒槌山。